
城市发展要在国家需求中找准定位配资官网平台,而落子城市的国家战略,就是国家需求最具象的呈现。
“十四五”时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壮阔征程上,青岛这座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被赋予了一系列国家级战略使命——

从更深层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到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试验田;从被明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出海通道门户,到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担当“强龙头”……这些与时代需求紧密同步的国家战略,正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池”。
五年奋发,青岛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将落实国家战略与提升城市能级紧密结合,持续强化在国际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等方面的核心功能,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实现战略性优化。
把国家使命融入城市发展血脉,青岛正努力将国家赋予的战略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在“十四五”期间迸发出强劲的“青新”动能。
01
新发展格局下的能级跃升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山东省是促进南北联动、东西陆海统筹,联通东北亚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山东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青岛是串联沿黄省区陆海大通道的开放门户和“桥头堡”。

青岛也正在全力发挥自身开放优势,服务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经济出海口”。
今年7月份,搭载着一批太阳能光伏出口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山西中鼎物流园启程,发往山东港口青岛港。这标志着“山西太原中鼎物流园-青岛港”海铁联运图定班列正式上图运营,以每周2列的固定频次开行,缩减到港时效至22小时以内,进一步为当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青岛的口岸辐射能力又扩大了一分,也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目前,青岛正重点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提升“一带一路”优势航线数量。今年1至8月新增航线14条,集装箱航线突破230条,内陆港总数达到54个,海铁联运线路总数达86条,完成海铁联运量198万标准箱,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根据2025年度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青岛在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排名第15位的基础上实现进位,提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东京、釜山。
根据《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青岛要到2028年,建成全球一流的国际门户枢纽、东北亚领先的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引领的区域发展引擎。到2035年,基本建成服务黄河流域、协同东中西部、面向亚太、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力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以开放为发展底色的青岛,聚焦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全力攻坚,引领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02
当好“强龙头”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
之后出台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作为山东落实国家战略的“行军图”,给予了青岛格外的关注——全文46次点名青岛,布置了76项任务,并明确提出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

从“龙头”到“强龙头”,“强”意味着青岛不仅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要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更要为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青岛也紧扣“强龙头”要求,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驱动发展模式、发展逻辑、发展路径发生深刻变化。
在产业结构升级上,青岛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为引领,“卡位”产业新赛道、集聚产业新集群、崛起产业新增量,不断积蓄城市产业未来竞争力——“10+1”产业体系中,除低空经济和未来产业,产业规模均以2027年为时间节点,设定了千亿元级的发展目标,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达到20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达到2500亿元,智能家电达到4200亿元等。

在“双碳”目标实现上,青岛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碳达峰试点城市,从海尔、青啤世界级“灯塔工厂”,到行业细分领域、双星集团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从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首个“氢+5G”智慧绿色码头,到开展“海上风电+”行动、打造深远海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不断以产业“含金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十四五”以来,青岛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3%,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能耗、水效“领跑者”,降碳工作全省领先,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强龙头”青岛,正在彰显“强龙头”的带动力。
03
区域一体化的“青岛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官宣”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双双晋升国家级,山东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其中,青岛都市圈,以“强龙头”青岛为龙头,紧密联系烟台、潍坊、日照等4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国家级都市圈是国家层面给予的强劲发展动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强力引擎。顶格力量也正在全力推动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去年2月,潍坊市党政考察团来到青岛,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潍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加快青岛都市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同城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4月,在青岛都市圈建设发展联席会上,来自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胶东五市的相关代表齐聚一堂,进一步释放出合作的信号。
今年8月份,青岛市委书记率队赴潍坊市,对接青岛都市圈建设及青潍同城化推进工作,并出席两市座谈会。
全力推动之下,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一体化落地范例:
位于莱西经济开发区的曙光数创(青岛)产业创新基地将配套的冷却液生产项目以“飞地”方式落户莱阳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让项目突破限制发挥出1+1>2的效果;
即墨进一步加强与海阳、莱阳的衔接,推动海洋产业联动区合作,打造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

图源:山东财经报道
胶州、高密两市组建政务服务联合体,推出两地“特色一件事服务清单”29项,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
青岛支持黄海所参与日照东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推动管华诗院士团队与日照三奇生物合作的海洋功能食品项目落地实施;
西海岸新区管委与海创智能装备(烟台)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总投资10亿元的半导体设备研发生产总部项目落户青岛……
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不仅能够激活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区域动能,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国家战略的落子,从来都是为盘活全局大势。无论是着眼“十四五”收官的全力冲刺,还是聚焦“十五五”的谋篇布局,青岛都在落实落地国家战略中,不断放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之势!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163.com
涛君期待与各界精英携手共进~配资官网平台
]article_adlist-->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富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